立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1-04-15 15:15:24来源:立山区发展改革局作者:点击: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是我区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也是我区实现利益共享式增长、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五年,更是我区贯彻落实“四区”战略目标,实现全域城市化,再造一个立山的关键性五年。科学制定《立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实现利益共享式增长,确保大发展、快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调整、促发展、创和谐”,并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作为工作重心,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统筹兼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预计到2010年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亿元,年均递增22.3%;社会总收入370亿元,年均递增27.5%;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年均递增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3亿元,年均递增25.5%;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年均递增62%。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了1.7倍、2.1倍。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实现65亿元,年均递增3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8亿元,年均递增32.3%,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49户增加到266户,净增217户。以德龙钢管、鞍钢重机、冀东水泥为龙头的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化工建材三大产业基本形成,且三大产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伴随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工业项目落户、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区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向园区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据商业发展规划有序布局的同时,着力推进辖区内重点商业项目开工建设,从而带动周边其他业态发展壮大。按照《立山区商业发展规划》中打造鞍山市商业副中心商业圈的战略布局,原立山广场、曙光太平地区、深沟寺地区、劳动大厦周边、双山一环路沿线、胜利路沿线、东建国路沿线及曙光路沿线的商业节点和产业路已初具雏形。全区第三产业2010年预计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年均递增20.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0.6亿元,年均递增36%。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十五”末期的2.6倍。“十一五”期间,商业设施的增加,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城区面貌的大改观,使我区现代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项目建设成效突出,形成了投产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的良好态势,增强了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开工在建项目总数达到778个,总投资545亿元,其中亿元项目占比重近27%。主要是围绕企业技改扩能落实项目,一批重点的工业和商业项目的陆续建设,确保了工程投资强度,促进项目质量提高。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中一批重点项目的主导产品先后用于国家的军工、航天、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领域,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批代表新兴能源的清洁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中;部分国内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相继落户我区,且房地产业正在从商住地产向商业地产转变。兴隆大家庭等独立的商业基础设施陆续开工建设及部分老工业企业的转型、投产和上市,项目的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节能减排降耗明显。“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对淘汰类、限制类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并以央企对接、发展新型能源企业为契机,以拨付节能专项资金和技改为突破口,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推动企事业单位实行资源节约责任制,大力开展了节能技术改造和推广工作。在生产组织和日常生活上,加强节能指标跟踪、考核,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结构调整和全社会的节能工作。“十一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526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6.9%。

    外经外贸提升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创汇总额2.27亿美元,年均递增57%。实际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年均递增58%;新增拥有出口自营权企业10户。实现内联资金267亿元,年均递增42%。实施超五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30个,超亿元重点项目210个,是“十一五”初期的近5倍。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大。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横五纵、南居北工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中华北路、河南、河北路、矿建西街、曙光路、外环路等12条主干路已全面改造建设。建成了劳动路公园、双潭公园,完成了孟泰公园改造和主次干道两侧的景观绿化。通过居民动迁、企业谈迁和农民移迁,共整理土地10.4平方公里,完成了回迁房建设270万平方米,实现商业开发260万平方米。实施了“城市建设五项工程”, 修建休闲广场36个,封闭小区28 个,大型公共绿地9处,街心花园9个。整治占道经营,完成12处占道市场的退路进厅工作,创建省市级绿色安静小区5个。全面实施了城区亮化工程,一个舒适、健康、优美的宜居城区正在逐步形成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继续落实“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实名制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区实现实名制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普惠制就业培训操作规范,切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面整合人才资源,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才持续发展。努力促进就业增加,有效地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17000元。二是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日益完善;社会医疗已逐步转向社区医疗,建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百姓10分钟就医圈的要求;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由最初的解决基本民生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向拓展,全面实施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扩大了社会救助的覆盖面,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三是继续优化教育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全面完成“双高普九”任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中考重点高中升学率持续稳定提升,开展普通高中免费试点工作。四是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6亿元。五是群众文化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社区健身器材覆盖率和完好率达100%,两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六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健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七是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明显好转。社会各项事业平稳推进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各项主要预期指标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特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步伐日臻完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为我区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即: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与我区实际紧密结合,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符合区情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以项目为中心,充分发挥投资等多方拉动作用,加快推进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通过企业改革、企业谈迁、居民动迁、农民移迁等方式,大力拓展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保持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需加大,二、三产业发展不尽协调,具有区域牵动作用的龙头项目较少,缺乏清洁能源类产品,商业氛围不够浓厚,新兴服务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利用土地趋紧,项目可利用土地整理难度增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很多,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深层次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十二五”时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把握以下机遇:

    一是随着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区加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为加快提升我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通过多年来对区域内工业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实施“退二进三”工程,重新规划定位土地,为扩大园区规模,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是通过加大区域内的城市改造力度,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万水河改造的初具雏形,达道湾新城村屯改造的实施,为我区的总体规划、城区功能的完善、产业的集聚、项目的承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加速由经济型政府向经济社会型政府的转变、全域城市化建设、实现“四区”目标提供了重大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严格的土地政策和趋紧的信贷政策、城市区域的发展定位以及社会建设的投入需求不断加大等问题,将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挑战: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挑战。严格的土地政策,加之土地资源可利用空间不足,如何促进土地向集约型转变,扩大资产容量,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挑战。二是城区功能亟待提升的挑战。随着城市区域发展的定位,加之城区功能相对单一,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不均等问题,对区域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挑战。三是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的挑战。由于企业产量成倍增加,必将导致废弃物排放总量大幅增加,加之城市生活排放的增加,在污染治理、环保投入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四是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的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工作将面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保障机制、安置困难群体、创造更加舒适生活环境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立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两个融入”的双重机遇,以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工业强区、商贸新区、滨河靓区、文明城区”建设标准和内涵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为牵动,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加大结构调整,全力做好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努力建设一个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进步、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完善、人民富裕幸福的新立山,全面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利益共享式增长新局面。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并重原则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我区由经济型政府向经济社会型政府转变。并通过提高执政能力,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法制化水平,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公平正义,为全区科学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坚持发展速度与效益并重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新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既要扩大经济总量,更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既要注重发展速度,更要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坚定不移的发展现代制造业,更要不失时机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要不断强化投资推动和“项目兴区”,更要倾向消费和投资的拉动;既要注重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更要着重财政对社会的投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为全市发展大局做出新的贡献中赢得新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的原则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政府统筹”与“政企共建”的原则

    立山区的发展必须立足区情,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作用,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城区功能,推进中等收入人群扩面工作。又要建立“政企共建”机制,依托大企业,整合驻区企业资源,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各项改革,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有效融合,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共建和谐立山。

    (四)发展定位

        工业强区、商贸新区、滨河靓区、文明城区,实现利益共享式增长”。即:依托灵山工业园区,按照工业“五四五”发展战略,集中发展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化工建材和生产型物流的“3+1”产业集群,打造以装备制造业和钢材深加工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工业强区;以立山广场、曙光地区、深沟寺地区、劳动大厦地区及万水河两岸、胜利北路、建国东路、双山路沿线为框架,按照“四点四线,一带一园”的发展思路,建设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物流仓储、餐饮娱乐和文化产业带等商业设施,将立山区建设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鞍山北部商贸新区;以万水河改造为契机,以城区企业“退二进三”为抓手,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回迁房和高标准商品房建设为推动,以村屯改造为突破口,实施综合的城市改造建设,使城区布局更加合理,居住环境更加舒适,真正发挥出有山有水的优势特点,充分打造钢城滨河靓区;以“创城”为牵动,不断提高地区文明和谐程度,建成文明城区。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实现利益共享式发展。

    (五)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位次前移。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目标增长率为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2%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协调。二产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三产增加值年均递增2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加速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指标达到国家及省市要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左右,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建立和完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与GDP增长同步,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幅增加财政对社会福利的投入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城市人口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大力推进中等收入人群的扩面和低收入家庭保障的提高,实现全域市民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

    (一)加快结构调整速度,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工业“五四五”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优化升级。

    1、全力实施“工业五项工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全面推行以工业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和节能与淘汰落后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五项工程”,通过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促进我区工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按照“全区抓工业,关键在项目,重点建园区”的思路,实现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2、全力抓好工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改造传统工业,打造新兴产业,提升企业规模,通过资本运作,重新整合区域内的工业资源,通过大项目的引进、科技的创新、谈动迁资金和域外资金的支持,通过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企业技改能力,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建工业项目的建设速度,提升项目质量,拉伸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我区主要是打造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和生产型物流“3+1”产业集群,并力争在“十二五”末将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和化工建材分别打造成200亿元、500亿元、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使工业生产有效增长。

    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以钢管集聚为主体,以德龙钢管、中油天宝钢管、长城钢管为依托,发展直缝焊管、螺旋管、金属制品等优势企业产品。螺旋焊管的发展要向钢级的提升和向预精焊及全管机械扩径工艺发展,抢先占领高端市场。形成年产钢管200万吨、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并以精密铸件、汽车配件、工程机械为主导,以鞍钢重机、丰林精密锻压为基础,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大型水利水电枢纽铸件等产品。力争形成全国最大的铸钢生产基地,并将其培育成年产铸锻件80万吨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总体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矿山设备、环保设备、通用配套设备为主导,以重型矿山、佳和重机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重型隧道掘进机、振动筛、除尘设备、轴承、阀门等产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基础配套水平及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扶优扶强等措施,使装备制造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建立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的集聚区作为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末期将其培育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化工建材产业集群。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现有的中橡化工、冀东水泥、金盾水泥等企业为基础,发展化工建材产业。拉长深加工产业链,创造自主产权品牌,实现优势产品的裂变增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十二五”末期将其培育成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3、全力加速灵山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在原有基础上,新建鞍钢矿建产业园、化工建材产业园、大型铸锻件产业园、物流产业园和中国软包集团东北科技园五个特色产业园区。整合园区内生产要素,实现“项目围绕动迁走”向“动迁围绕项目走”的转变。强化对企业的涵养和扶持,做强重矿、海龙重工等一批地区内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承接先进地区资金和项目的转移,招商引进一批规模企业和项目,促进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确保正新轮胎近百亿项目达产,确保中国软包装集团双向拉伸薄膜、北车集团工程机械项目等30亿元项目达产5个以上,确保中冶德龙焊管项目二期工程、矿建搬迁、福鞍克林等10亿元项目达产10个以上。并采用项目投资分阶次推进建设的方式,为实现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争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达15户,50亿元企业达2户,100亿元企业1户,科技企业达150户以上,上市及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达7户,名优商标、名品名店70个,迅速实现我区经济的资本扩张和结构调整。

    (二)加大改造升级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四点四线,一带一园”的发展新思路,引进、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改造升级传统商业。

    1、加大空间整理力度,重新规划整合区域资源。通过空间的整理,为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提供资本运作平台。通过大的独立商业设施“航母”的牵动、通过改造提升城市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产业路的效应,提升传统商业,合理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综合配套能力强的房地产业。

    2、加强生产型服务业建设,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重点抓好东北工程机械城、五金机电大厦的建设、招商工作。以立山广场、曙光地区、深沟寺地区、劳动大厦地区及万水河两岸、胜利北路、建国东路、双山路沿线“四点四线”为依托,全面加速“四点四线”区域性商业格局建设,进一步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推进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商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兴隆大家庭、铂尔曼酒店、澳门嘉宝风情街为重点,发展星级酒店、写字楼等综合业态,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档次。

    3、谋划“一带一园”现代服务业体系。全力打造万水河商业文化旅游观光带和鞍辽生产型物流园区。利用万水河改造及两岸高档商住项目的开发,全力打造观光体验、文化旅游、休闲康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带。并推进港华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开工建设。不断丰富业态,完善服务业种类,使我区服务业发展最大程度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十二五”末我们将打造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商贸业集聚区5个,实现投资超100亿元商业项目3个,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25%以上。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新的增长区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发挥先导作用,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规模产业化并对其他产业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加大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水平。扶持重点企业的产学研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十二五”末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四)加快土地整理,合理利用资源。继续抓好城市空间的整理工作,要以依法的、科学的拆动迁为突破口,抓好区域内的可变现土地,抓好有限资源合理利用,增强经济发展推动力;将园区内土地进行分区规划,推进企业集聚发展,结合达道湾新城建设,快速推进村屯改造工作,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土地集约使用的目标;加快园区内老企业闲置工业用地整理,以资产整合、并购、合作等有效方式,推进一工、铁塔、北铸、洗煤等拥有大量闲置土地的企业“腾笼换鸟”,上置新项目。

    (五)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力度,改善居住和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城市建设“五项工程”,建设高标准社区游乐园和封闭小区,高水平实施城市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改造,推进万水河及四大桥梁改造;继续抓好环境卫生、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建设,提高公共设施完好率,加大占道市场的退路进厅力度,营造宜居生活环境;促进已出让地块和回迁房地块的全面开工建设,高质量完成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新城镇化小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村屯向社区的转变,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十二五”末实现农业科学有序退出。

    (六)加大环境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对城区的要求,加快环境综合治理进程。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重点实施万水河水环境保护工程、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实行区域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增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全民参与的“安全社区”、“安全校园”建设,加大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力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管理,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建立可持续消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把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七)统筹协调抓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大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抓好民生工作。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率,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领域发展。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构建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建立功能完善、服务便捷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围绕建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全面做好卫生工作。文体事业。全面推动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挖掘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继续实行实名制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人才市场和服务体系,形成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各项指标完成,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挥社会救助体系整体功能;拓宽养老渠道、拓展养老空间,努力打造具有立山特色的养老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精品社区建设,强化管理服务工作,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做好平抑物价工作,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

    (八)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本着“民情民意有所求,党委政府有所应”的原则,把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和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区域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实现政府由推动经济发展向推动经济发展和提供公共产品、抓好社会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调解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事项。推进街道社区职能全面转向社会管理服务,推动高标准规范社区建设。强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舒适感。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贯彻信访条例,切实加强由“事后信访”向“事前信访”的转变,加大化解力度。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建立平安创建的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作风保障。

    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关键在落实。要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形成党委全面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政府贯彻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未来五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区各级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三到五年再造一个立山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