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设施建设
我馆内设有舞蹈大厅、多功能排练大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声乐室、器乐室、美术创作室、少儿活动室、老年大学8个标准活动厅室,常年全天候免费向群众开放。为了使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到免费开放活动中来,我馆制作了宣传版面、悬挂宣传标语、印发宣传单,就是要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免费开放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二、文化队伍建设
1、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
在做好阵地服务活动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文艺演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直接参与演唱、演出、观看的基层文化队伍达到了100﹪。
3年多以来,我们文化馆从业人员培训20人,街道文化站从业人员培训300余人,村(社区)文化室(中心)培训270余人,业余文化骨干培训1140余人,文化志愿者组织27个培训1140余人,文化类社会组织34个培训3300 余人。
2、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凉亭山音乐周)影响持久
我区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是凉亭山音乐周活动(每年一届),并被评为鞍山市群众文化品牌。3年多以来,我馆共举办3届凉亭山音乐周系列活动;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70场。
3、推进公共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根据鞍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关于转发省文旅厅〈开展对2019年全省村文化广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和总分馆制建设任务进行验收〉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立山区文化馆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与各街道负责人联系沟通,深入各个街道开展基层文化调研工作,撰写了2019年度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和总分馆制建设情况报告。
4、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未成年人、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未成年人、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3年多以来,我馆共开展未成年人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144次;开展农民工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144次。
5、对外文化交流
我们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对我区非遗项目全面推介,与媒体记者一起多次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经营地进行采访。我区省级传承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回族剪纸王秉忠老师到社区开展的“非遗进社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活动的视频在去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中展播,标题为《非遗进社区“剪”出中秋节》,还有我区高志伟的陶瓷项目、王世杰的羽毛粘贴、谷会全的葫芦雕烫画项目、凌全有的焗瓷技艺项目在鞍山日报、鞍山广播电视台、北方晨报、北晨App鞍山印象、微立山等媒体进行报道,成功构建了报纸、电视、网媒多方位的宣传网络。
我们还拓宽展示平台、加强品牌建设。我区利用国家法定文化遗产日、各类传统节庆,大力开展项目展演、展览、展示等传承活动,得到了相关单位及居民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