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鞍山市立山区委关于制定鞍山市立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推动新一轮振兴的总体规划,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立山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解决了发展难题,激活了发展动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砥砺前行,经济发展质效并举。“十三五”期间,立山面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辽宁政治生态修复、夯实数据水份、防控新冠疫情等多重压力,全区上下勠力同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危机中谋先机、在变局中谋新局,保持了平稳的经济运行态势。剔除夯实数据和疫情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8.34%、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年均增长12.65%、公共预算财政收入预计年均增长4.5%;全面完成预期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0.1:49.5:50.4,调整到0:39:61,结构愈发合理。质量发展逐步提升,在鞍钢供应链向市外拓展背景下,行业加速洗牌,提前实施技改升级工程,企业逐渐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十三五”期间小升规企业20户,实施落地及技改项目30余个。引入高新技术企业24户,实现比“十二五”末期翻两番。在规上总产值大幅提升的同时,年用电量下降近3成。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产业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以发展钢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为核心,以功能新材料产业为协同和配套,出台财政激励政策,将有限资源向两大主导产业倾斜,20余个有牵动效应的工业项目成功引进,不断夯实立山钢管、线材、冶金设备、矿山设备以及精品轴承产业优势,打造属于立山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终端发展。紧跟供给侧改革方向,发挥立山铸造、锻造、机加生产能力优势,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技术合作,实现精准谋划、精准引入项目。“双鞍”融合成果丰硕。发挥立山与鞍钢地缘业缘优势,贯彻源于鞍钢、配套鞍钢、服务鞍钢的发展理念,逐步成为鞍钢供应链企业集聚区,总部基地氛围逐步形成。多项“双鞍”融合举措高效落实,不断开创立山与鞍钢共赢合作发展新局面,立山已成为全市“双鞍”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钢铁深加工业产品加速升级。通过鞍钢建设、鞍钢钢绳、巨力恒钢绳等深加工企业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在提升产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当前新基建、新设备的市场需求。再生资源产业初具规模。通过打造政策洼地,钢铁再生资源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产业链由钢铁向围钢产业延伸,不断向产业大循环闭环发展。
——创新理念,城市活力初显。“一带六园”空间结构已具雏形。以北大门为牵引、南沙河为轴线的中央活力带,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北大门高速公路口建设已顺利进行。立山区政府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财政资金10余亿元打造南沙河中央活力带和六个支撑产业区,吸引恒大集团、佳兆业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立山,60余个优质项目签约。多措并举促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在“十三五”期末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以中粮大悦城、大润发超市、佳泰乐超市为牵引,以大馆美食节、樱花节、百年老街年货大集、“月亮经济”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服务为依托,以食品安全一条街“舌尖上”安全为保障,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在满足群众不同购物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城市活力。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紧紧围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新常态下动能转换的增长极,以恩源科技、新资讯等项目为载体,丰富立山经济业态,以有形产业拉动无形产业,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
——敢于担当,谱写改革新篇章。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我们一手抓“硬件”,投资500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设政务服务大厅,实行“一窗受理”工作模式。一手抓“软件”,“新官理旧帐”用营商理念标准解决历史遗留的不标准问题。“十三五”期间,承接市下放权限1293项,减轻企业各项税费负担近5亿元。将全区97个事业单位整合优化,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充分调动经济发展积极性,各街道招引项目、招引税源、招引投资的热情高涨。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全区已全面开展三项制度改革和法人结构治理工作,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已按市厂改办要求进度完成,企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欠费核销工作按市里进度有序推进。
——攻坚克难,“三大战役”成效显著。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26万元,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硫减排超额完成68%,氮氧化物减排超额完成38%,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带动全市节能减排指标显著下降。投入2.59亿元水域治理资金,南沙河生态景观初显。完成“大棚房”专项整治,恢复耕地原貌,区域内耕地面积为453公顷,超额完成410公顷保有量任务。实际建设用地总面积3780公顷,未突破空间规划确定的4640公顷总规模。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标准,通过增加医疗报销比例、产业帮扶、提供保障性住房等举措,多角度扶贫救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标准已全部脱贫,年人均家庭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完善“1+3”对口帮扶岫岩机制,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50余万元,产业扶贫取得实效。积极防范社会重大风险。争取土地出让返还、发行各类债券、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偿还全口径债务本息共计7.32亿元,全面化解政府债务,诚信政府落到实处。结合扫黑除恶,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在全市率先完成“双清零”任务。
——守住底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倍增。“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16亿元,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新增就业人员4.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5304户,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养老服务协调推进,初步建立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教育事业发展亮点频出。五年来,投入教育资金2.54亿元,新建东方学校、曙光小学等项目,教育面貌大幅改善。在全市率先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组建以名校为引领的大型教育集团3个。毛入园率达98%,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100.6%、98.74%,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扎实开展分级诊疗、稳步推进中医馆建设,区域内65岁以上老人实现免费体检。投入3.6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4个,惠及群众5万户。投入3000多万元解决长达12年回迁房小区内无消防设施难题。投入4.7亿元养护修建150余条道路,城市面貌显著改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立山贡献。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立山区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区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表1:立山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属 性 | 任务目标 | 累计或年均增长(可比口径) |
地区生产总值 | 预期性 | 年均增长7% | 年均增长8.34% |
固定资产投资 | 预期性 | 年均增长5% | 年均增长12.65%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预期性 | 年均增长3% | 年均增长4.5% |
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 60% | 61% |
三次结构占比 | 预期性 | 从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 | 69:31:0 |
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 | 预期性 | 100亿元 | 取消统计 |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值 | 预期性 | 120亿元 | 取消统计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约束性 | 4%以下 | 4%以下 |
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 | 约束性 | 100% | 100% |
老旧小区改造面积 | 预期性 | 12.7万平 | 300万平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预期性 | 4.2万元 | 2.28万元(2020年9月) |
开发公益性岗位数 | 预期性 | 150个 | 165个 |
万元GDP综合能耗指标 | 约束性 | 达到国家级省市要求 | 预计达到要求 |
二、立山振兴发展面临的形
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山振兴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全省全市看,辽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鞍山作为沈阳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了创新思维活跃、平台载体多样、创业氛围浓厚的发展新格局。
从立山自身看,经过多年努力,立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正在逐步释放,特别是高速北出口开通,我区正在经历由城市末端向城市前端的战略性转变,成为融入沈阳经济圈的鞍山“北大门”;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和拆动迁力度不断加大,可以整理出更大空间承接项目入驻;全市启动南沙河改造,为推动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契机。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立山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主要是体制机制仍然不活,市场化程度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还没有完全呈现;发展的质效还有待提高,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服务业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文化、旅游、体育等新型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不高;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防范化解风险任务较重。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产业兴市理念,加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开创新时代立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立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开放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增强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胸怀大局、主动作为。把立山发展放在鞍山、辽宁、东北全面振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来考量,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奋进力量,发扬斗争精神,扎扎实实把立山的事情干好,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立山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届时,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营商环境切实改善,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立山、平安立山和健康立山;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和人才强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切实好转,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立山;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入全市前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立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通过五年努力,到2025年,新时代立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立山成为鞍山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数字立山、智造强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再生资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倍增,“五业融合”城市融合经济体成为“活力立山”的重要支撑,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发展目标包括: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在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力争达到全市领先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比重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努力把立山建设成为智造强省示范区和“双鞍”融合先导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资国企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立山经济开发区功能更加完备。与企业、与群众、与基层“三个面向互动”工程成效显著,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立山辐射鞍辽的节点作用充分发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主动融入沈阳都市圈、沿海经济带,努力成为鞍山城市副中心。优化完善“一河两岸三区四基地”发展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南沙河两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治理效果明显,建成山清水秀、大气秀美新立山。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表2:“十四五”时期立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绝对值 | 年均增长率 | 属性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 | 6% | 预期性 |
2 | 财政收入(亿元) | —— | 3% | 预期性 |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 | 15% | 预期性 |
4 |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 —— | 8% | 预期性 |
5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 力争高于经济增速 | 预期性 |
6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4% | —— | 预期性 |
7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20% | —— | 预期性 |
8 |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 —— | 15% | 预期性 |
9 | 实际境外投资总额(亿美元) | —— | 10% | 预期性 |
1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在市计划指标之内 | —— | 约束性 |
11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 25 | 8.4% | 预期性 |
第三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一、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改革成果,建立科学规范、系统高效的行政服务运行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以“一枚印章管审批”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等管理模式,扭住“放”而不简、“连”而不通、“服”而不优等重点难点,打造“法”无禁止即可行的审批理念,实现从“放”到“简”、从“简”到“活”的飞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功能,推行错时、延时工作机制,探索服务窗口增设、值班窗口保障、预约制业务办理、“你来办”向“我来办”等高效化政务服务手段,健全简易事项“马上办”,复杂事项“容缺办”等高效审批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施,实施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审批。立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依托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各类便民利企事项的“互联网+政务”应用,通过“APP+小程序”、VR交互式体验等方式,打造移动端政务服务,推进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互通共享,深度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
营造良好的营商氛围。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一网通办”为抓手,以有“温度”的政府着力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最优营商环境。加强营商文化建设,营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氛围,使立山营商环境成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沃土。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因企施策,探索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思路,进行合并重组,不断优化企业治理结构、资产结构和债务结构,切实增强国有企业的融资功能、建设功能、招商功能和服务功能。紧抓厂办大集体下放契机,创新改革方式,积极推进鞍钢附属企业公司化工厂以“飞地经济”形式搬迁,探索61户鞍钢附属企业以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投资基金、“飞地经济”等方式,实现“腾笼换鸟”“涅槃重生”。按照规范操作、依法办事、按程序推进的原则,尽力压缩破产成本,力争推动破产未终结企业破产清算终结,合理清偿债务、安置职工,化解历史遗留矛盾。到2025年,完成鞍钢钢绳厂混改,实现国有“僵尸”企业清零。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不断健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改变行政化管理思维和方式,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职权体系。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稳妥有序地推行国企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对因改革离企人员提供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对有再就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就业培训。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了解国有资产使用和变动情况。多渠道推进国有闲置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使国有资产达到保值、增值。同时健全对区内国有企业重大决策运行、大额资金流动、党建等重点领域动态监管机制。
三、探索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现代化制度。完善立山经济开发区功能,推行“公司+管委会”模式,以去行政化为方向,以招商管理新理念、团队托管新模式,建立“治理结构合理、内部约束有效、运营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委托管理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通过服务引导、示范引领、加强监管等方式,推动园区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绩效化考核、特色化发展。
优化产业基础。以园区“标准地”建设为契机,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创新载体等建设,建立“生态园区”,带动园区提档升级、转型进位。探索“一区多基地”模式,进一步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集聚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新格局,让立山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四、支持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帮助民营企业破冰解困。坚持市场化运作、“一企一策”原则,为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在财税、金融、审批服务等多方面全力支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坚持创新在发展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立山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实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再生资源三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以工业振兴带动立山振兴。
一、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深度推进“双鞍融合”。抢抓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机遇,主动承接鞍钢产业板块转移,全力推动立山区与鞍钢在产业、市场、项目等多方面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双鞍融合”先导区。以镁基球团、液压缸等重点项目为先试区,以鞍钢重机、鞍钢矿机、鞍重股份为基础,在现有过滤设备、输送设备、轧钢设备制造、起重机械制造基础上,全力引进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凭借区域内铸锻、机械加工等生产能力,推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立山。进一步夯实装备基础,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引进现代化设备和生产工艺。
加速推进“军民融合”。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打造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加强军工技术成果吸纳,加快产业化步伐,以军工解密技术转化成产品为优势,重点推进钢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能源、新型材料等产业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深圳航天科创有限公司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和投资百亿的特种航空器产业园项目,促进军民产业双向融合、互动发展,加速立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维护国家安全战略,作出立山的贡献。
重点发展汽车配套产业。主动承接沈阳都市圈辐射,发挥鞍钢全系列汽车板材原料和立山锻造优势,以即将落地的天意重工环卫汽车制造基地项目为牵引,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结构件、零部件、控制设备、传动设备等项目,努力打造汽车配套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冶金装备制造业。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积极推进高端产品应用领域研发,重点突破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重点发展冶金矿山等装备制造和轴承等基础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积极运用“飞地政策”,激发对口合作园区的产业转移积极性,引导承接一批高质量、高收益、优质项目向我区转移,推动研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炼焦、炼铁、炼钢、连铸、轧制等成套冶金设备,提升大型成套装备的技术水平与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立山冶金装备制造基础。
专栏1“十四五”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
1.“双鞍融合”产业园项目:鞍钢矿建公司、鞍钢民企公司、鞍钢附企公司、鞍钢重机、鞍钢钢绳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16.3亿元,建设“双鞍融合”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72公顷。拟将此地建设标准地,利用标准地,加速推动“双鞍”深度融合。具体项目情况如下:①标准地建设总投资0.8亿元,为钢铁轴承厂周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改造道路57060平方米,排水管线3790米,给水管线1345米,燃气工程1795米,供暖管线2690米,电力线路1644米,通讯线路1670米,土地平整20万平,标准厂房8万平。②鞍钢矿建搬迁改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依托鞍钢矿建生产能力及品牌影响力,将现有分散厂区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产能及产品品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③鞍钢民企公司、鞍钢附企公司整合改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利用民企公司改革为契机,集中打造围钢产业生产,服务配套基地,共包含机械安装、设备修造、冶炼设备、除尘剂,劳服及配件制造等项目,以产业整合推动立山“双鞍”深度融合,提升、延长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产业链条,拉动工业内循环,拓展工业外循环。④鞍钢重机整合改造项目3.5亿元,发挥重机产能技术工艺优势,对现有机加,锻造车间改造,进一步提升金属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生产工艺水平,新增产品检测、试验平台,具备新产品研发、检测能力,开拓具备自身特色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影响力。⑤鞍钢钢绳混改项目总投资2亿元,拟对鞍钢钢绳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2.军民融合基地项目:深圳航天科创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一期规划利用约1万平楼宇面积,搭建军民产业技术平台建设成为辐射东北地区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3.特种航空器产业园项目:红色江山集团拟投资100亿元,建设特种航空器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50万平。产业园包含特种航空器研发,制造测试等功能,生产无人直升机和中程多功能飞机两大机型,设计年产能80架。4.环卫专用车生产基地项目:辽宁天意责任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环卫专用车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占地24万平、建筑面积14万平。建设4座大型车间、办公楼及展示中心。预计建设周期3年,实现年产值10亿元、区财政收入0.15亿元,新增就业280人。5.辽宁三三精密轴承生产基地项目: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拟投资20亿元,整体收购鞍山沈焦洗煤公司55万平土地,建设大型精特钢铸造、锻造、精密加工车间及相应配套设施,购置德国先进加工设备,主导产品为风电、航母、轧钢、盾构用精密主轴承,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精密轴承50万吨,年产值超百亿元,利税10亿元。6.鞍钢电气设备制造基地项目:鞍钢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2亿元,建设鞍钢电气设备制造基地项目。为实现德龙钢管场地高效使用,依托鞍钢强大市场需求及生产能力推动鞍钢整体收购德龙钢管资产,新上电机、变压器、变频装置生产线。7.挖掘设备生产线项目:辽鞍集团拟投资2亿元,建设挖掘设备生产线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万平。新上机加、装配设备、建设煤机和矿机生产线。8.矿山破碎设备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拟投资7亿元,占地面积10万平。建设破碎设备及新型钢铁材料。9.风电设备项目:项目拟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5万平。建设风电、光电设备生产线。10.冶金设备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拟投资3亿元,占地4万平。建设冶金用冶炼,输送、传动设备生产线。 |
二、提升改造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
发展钢管产业集群。在现有直缝、大螺旋焊管、小无缝、油管套管等强大生产能力基础上,依托鞍钢亚盛不锈钢复合板、鞍钢普碳管资源,在实现具备高强度钢管制造能力基础上,谋划新增中大口径无缝、方管、异型管以及不锈钢复合管、双面埋弧焊管、稀土复合管项目以及管道防腐、管道保温配套生产能力,通过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鼓励内部产业升级,逐步优化域内整体产品结构,全力打造200万吨级全口径钢管产业集群。
发展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发挥鞍钢盘条原料供应优势,依托现有镀锌钢丝、弹簧钢丝生产基础,引导产业高端化、精密化发展,通过推动鞍钢钢绳股权改革,重点推进帅龙金属制品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巨力恒钢绳提质增效、彭立伟钢绳转型升级,提高锌铝钢绳、精品钢绳、预应力钢绞线等高端产品制造能力,打造东北最大的高端钢丝绳制造基地。
发展钢铁轻工业。围绕宠物用品、餐饮等地方特色产业所需的下游终端产品,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实现钢铁产品由重型向轻型延伸。推动钢铁产业创新,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钢铁、矿产项目方面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立山实现转化落地,推动钢铁冶炼、特种钢铁材料等产业革新升级,夯实上游产业优势,提升立山钢铁深加工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比例。
专栏 2 “十四五”提升改造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
1.中冶德龙钢管项目:中冶辽宁德龙钢管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中冶德龙钢管项目。该项目新建两栋重型厂房,新建管线加工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2.钢材加工基地项目:北大荒米业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钢材加工基地项目。该项目占地9万平。建设钢材剪切、仓储配送基地。 3.大桥缆索生产线项目:项目拟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10万平。依托立山现有精品钢丝产能,新上大桥缆索生产线。 |
三、聚焦营造新兴产业基地
以“数字经济”赋能工业发展。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跨进,编制实施立山“5G+”方案,打造配套服务基地。提升5G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动鞍山“5G+”智慧谷基地的建设,以5G技术应用为基础服务周边工业信息化智能发展。探索建设华为辽宁鲲鹏双创基地、中国长城(辽宁)信创制造基地等项目。快速实现5G智能生产制造在冀东水泥、鞍重股份应用,发挥先行先试效应,逐步推动立山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构建物联网应用生态,加速5G与金融、医疗卫生,以及教育、农业等“8+2”重点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磁性材料产业。围绕鞍钢众元磁材产业园发展规划,依托立山现有铁红、永磁铁氧体生产能力,鼓励安特磁材公司进一步提升产能,并积极对接中钢天源、德昌电机,加速磁材产业园建设。依托域内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磁性材料、冶金粉末、耐火材料、金属复合钢等新材料产业基地。
以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及应用取得突破,矿山设备、冶金设备、金属制品等产品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加大研发平台、重大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支持力度,强化创新政策落实、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服务,积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2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户和瞪羚、独角兽企业2户、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户、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户。
专栏3 “十四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项目
1.鞍山“5G+”智慧谷基地项目:东华软件拟投资7亿元,建设鞍山“5G+”智慧谷基地项目。该项目利用开发区现有3000平米厂房和3000平米办公楼,以5G信息推广发展为契机集中打造服务城内及周边工业信息化智能发展引导配套基地,基地内共包含东华信创东北研发基地、华为辽宁鲲鹏双创基地、中国长城(辽宁)信创制造基地、奇安信网络安全实验室、锐捷信创云研发中心以及中兴通讯信创科技中心等项目。以推进信创产业发展为主线,构建开放的信创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集聚区、适配样板区、应用示范区。围绕电子政务、金融、交通、能源、水利、电信、国防科工、医疗卫生,以及教育、农业等“8+2”重点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鞍山市本地信创龙头企业。2.立山区信息服务中心项目:鞍山市立兴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0.33亿元,建设立山区信息服务中心项目。用劳动路花园6000平底商统一装修及完善配套工程,为鞍钢供应链企业、科创企业、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孵化发展的空间平台。3.文创孵化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0.5亿元,利用劳动路花园建筑面积5000平,集中打造科创、软件、信息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立山产业功能,为立山钢铁及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科创配套及支撑。4.青岛啤酒搬迁智能化改造项目:青岛啤酒(鞍山)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建设啤酒产业园项目。企业为进一步拓展东北市场,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青岛啤酒将厂区搬迁至开发区内,新增罐装啤酒、精酿啤酒、苏打水生产线,将产能由6万千升/年提升至40万千升/年。5.生物柴油调和燃料项目:中科北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1亿,建设生物柴油调和燃料项目。拟与鞍山市同创华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其研发的柴油调和燃料专利,投资生产其动力性能(十六烷值)及环保性能(灰色)远超世界标准的生物柴油调和燃料生产销售基地。6.新开型超高温耐久度混凝土结构物项目:辽宁得源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新开型超高温耐久度混凝土结构物项目。该项目计划占地6.8万平、建筑面积5.6万平。建设大型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利用最新开发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及加工法,从事新型电杆等结构物品生产。预计建设周期2年,实现年产值3亿元、区财政收入0.1亿元、新增就业200人。7.高端磁材项目:鞍钢众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高端磁材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4万平。新上高端永磁铁氧体、磁芯、磁瓦生产线。8.钢材及金属材料再制造项目:鞍钢实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0.5亿元,建设钢材及金属材料再制造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新上钢板修复、建材生产线。9.新能源汽车动力设备项目:项目拟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3万平。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零部件加工及整装生产线。 |
四、巩固拓造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高效利用鞍钢废钢、再生资源两户企业现有空间资源,引导企业通过进一步提升废钢加工配送综合能力,加强上下游原料产品的生态链接,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和多元化循环型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率。大力拓展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加强环保除尘保护,降低产品堆放和废钢剪裁破碎粉尘飘散,将此产业基地打造成绿色产业基地。围绕鞍钢巨大市场供需,以立山废钢产业为基础,积极谋划建设集现货交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立山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将实体经济向互联网平台延伸。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500万吨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第五章 优化服务业布局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优化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投资百亿的鞍山港为核心,主动融入沈阳都市圈和“鞍辽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构筑“五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升级,形成全域联动、互为支撑的城市融合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做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工业物流为主体,充分发挥灵山编组站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和东北第二大编组站独特优势,主动融入沈阳国际陆港建设,积极对接“辽满欧”“辽蒙欧”等国际货运班列,加快建设“鞍山港”。围绕“鞍山港”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和制造业物流。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功能性服务产业。依托沈海高速鞍山北出口建设、沈阳陆港、营口港、沈阳机场、鞍山机场的互联互通,打造“公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将“鞍山港”建设成为“沈营海陆联运通道”战略支点。
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大力发展院士经济、院校经济、研究院经济,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中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托鞍山市中科冶金焦耐设计院等重点项目,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构建技术、市场、资本融合的科技服务产业链。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创新激励政策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专栏4“十四五”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1.鞍山港项目:项目拟总投资100.6亿元,建设“一站、一中心和三个作业区”。“一站”是鞍山地区铁路口岸站;“一中心”是综合商务服务中心;“三个作业区”是国际国内集装箱作业区、散堆笨重货物作业区、冷链仓储物流作业区。2.金融平台项目:海泽(辽宁)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拟投资1亿元,拟在原深南街道办事处,占地1万平方米建设金融平台项目。3.鞍山市中科冶金焦耐设计院建设项目:九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拟投资1亿元,建设鞍山市中科冶金焦耐设计院建设项目。项目位于太平街北,地王新城以西,建设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项目由立山区政府负责提供项目建设用地,由投资方负责建设,由中冶焦耐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运营及业务开展工作。 |
优化发展布局。紧紧抓住高速北出口建设开通的区位优势、南沙河整体改造的有力契机,优化城区消费功能布局,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升级,提升立山消费吸引力。支持龙头商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支持特色市场专业化发展、支持闲置资产盘活,以“五业融合”项目为依托,优化“一河两岸三区”消费体验布局,促进“鞍辽一体化”协同发展。“一河两岸”即打造高速北出口到千山脚下的南沙河城市秀带、“三区”以中粮大悦城综合体、孟泰公园为依托,联合打造“休闲消费区”;以“金元宝”项目盘活为依托,打造“特色体验区”;以打造中医药大健康旅游基地和深入挖掘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文博旅游为依托,打造“康养旅游区”。“十四五”期间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5%,旅游接待人数年均50万人次。
繁荣文化体育产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文化体育产业全要素消费链条,创建以文化、体育为主要元素的全国知名旅游品牌。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事业推进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事业进步,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挖掘彰显立山特色的工业元素、工业主题,做亮立山“城市名片”。整合兰开高中周边资源,加速培育工业美术展览馆、一工博物馆和伴手礼驿站,“两馆一站”文化新产业。广泛开展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建设2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文化娱乐业收入年均增长10%,实现基础性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以贝隆运动健康小镇、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体育休闲公园为引领,带动全区体育产业集群式发展。“十四五”期间,每年承办国家、省级赛事2-3个,举办全国各类展会4场,体育产业投资年均增长8%。
积极培育康养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牢牢抓住盘活闲置资产和南沙河改造有利契机,推进高端养老福祉、鞍山长寿城等重点项目,全力构建投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管理规范化的康养产业。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内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医养结合”试点、支持医疗机构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整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信息惠民服务覆盖老年人、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带动“银发经济”发展。到2025年每千人养老床位达到25张。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以市场化运行为引领,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利益链条上各个要素向社区集聚,积极培育活力型生长、效益型成长的经济形态。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形成覆盖全区的民生幸福工程。不断丰富经营业态,提高运营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力争发展成为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群众的公共服务平台。
拓宽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本地特色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恩源公司等现有平台企业。依托“鞍山市客运北站”原址项目,打造以岫玉和农产品为特色的综合消费体验平台及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灵活运用网络直播带货等互联网营销手段,打造网红街区、网红店铺、网红产品。大力发展“月亮经济”,依托百年老街灯光夜市、孟泰公园夜市等特色商圈,积极推动夜间经济与商场延展经营相结合,引导商业零售和餐饮企业开展延时经营、店外经营,全方位拉动产业联动发展,全力打造夜购、夜娱、夜游等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专栏5“十四五”生活性服务业项目
1.鞍山国际购物公园项目:财信集团拟投资10亿元,建设鞍山国际购物公园项目。拟在立山区苗圃地块建设占地约500亩、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集文艺、餐饮、娱乐、休闲、儿童、情感和生态,摩登体验商业综合体(融合数字、网络、智能化)及港澳境外免税商品文化生活体验式购物中心综合体。2.红星美凯龙家具和爱琴海购物公园双MALL项目:红星美凯龙集团拟投资20亿元与盘锦鹤城建设集团合作,建设红星美凯龙家具和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目前项目处于选址规划阶段,已初步选定立山区万水河南、鞍千路北、樱山路东地块,规划建设“爱琴海”商业综合体。3.鞍山市城市汽车综合体项目:华夏人合汽车服务(北京)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30亿元,占地40万平,拟在立山区“金元宝”综合体建设鞍山市城市汽车综合体项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城市汽车综合体板块,销售、置换、上牌、二手车相关业态;养老产业板块,预防、医疗、康复、健康卫生保健、居家养老,军人安置等;商业综合体板块,奢饰品、餐饮、电影院、森林氧吧等娱乐项目。4.鞍山文旅产业园:辽宁正亚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1亿元,建设鞍山文旅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建设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经营岫岩玉、翡翠、农副产品、健康品等产品及电商平台销售。5.孟泰嘉年华综合体项目:鞍山市立兴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5亿元,建设孟泰公园嘉年华综合体项目。在孟泰公园新建儿童游乐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酒吧一条街、水上乐园等设施。6.中国中医药大健康旅游项目:北京银可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建设中国中医药大健康旅游项目。拟利用五金机电大厦(坐落于鞍山市立山区胜利北路779号),总占地面积11706.1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07.25平方米。投资建设中国中医药大健康旅游项目。该项目以医疗服务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中医药产业。主营大健康平台服务,开展社区康养结合服务。致力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中西结合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发掘传统中医精髓,打造全民大健康产业基地。7.灵山主题文化公园项目:鞍山立盛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5亿元,建设灵山主题文化公园项目。拟在灵山寺新建景观工程(广场铺装约3000平、园路铺装约2000平、白龙潭水池约1200平、休闲平台铺装约500平)、绿化工程(乔木、灌木、花灌木地被约11.7万平)、水电工程、配套工程等。8.鞍山一工·1958工创园项目:鞍山立盛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2亿元,建设鞍山一工·1958工创园项目。项目总用地6.5万平方米。依托厂区内原有厂房和办公用房,建设工业主题户外影视基地。项目围绕展示老工业基地历史记忆和鞍山工业辉煌历史为主体,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新元素,将创客空间、创意办公、电商文创服务、主题空间创建等新业态融合规划建设,发展成“产业、商业、创业”为一体的工业影视数字产业创意园区。9.鞍山长寿城项目:财信集团拟投资5亿元,建设鞍山长寿城项目。项目集老年大学、医养结合示范、养生文化研学、田园生态休闲、老年人创新创业产业园(离退休老年人可借助职业培训,医疗健康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打造国家级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长寿康养综合体示范基地。10.高端养老项目:项目拟投资0.3亿元,拟利用南沙河北岸,三冶集团20万平土地,联合一亩芳华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立山区高端养老项目。 |
第六章 凝聚内在动力 融入国内国外双循环
全面适应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发展新趋势,主动参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建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引资与引智并重,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开放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一、多角度提升招商引力
创新招商方式。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有利机遇期,重点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以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协同配套、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为重点,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招商,促进牵动性强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地。抓住辽宁与江苏、鞍山与南京对口合作机遇,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探索跨区域要素共享、产业互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围绕中央预算、专项债政策方向精准招、围绕南沙河改造优势招、围绕动漫大厦、金元宝、玉石城闲置资产重点招和围绕教育、卫生、物流和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领域协同招,实现“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通过求学、就医、购物、创业聚集人流、物流,增强城市活力,提升招商引力。
提升招商和项目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谋划、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等招商服务,提升招商和服务质量。强化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理念,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招商队伍。发挥好项目专班和项目管家的协同作用,从招商导向、信息共享、政策解读和跟踪服务上,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达产达效等关键环节,扎实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环评、基础设施配套、能源供给和政策扶持等工作,全力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一批优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二、全面扩大进出口贸易
全面梳理全区进出口企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省重点境内外经贸展会,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参展,支持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综合运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支持我区有产业优势的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抱团出海”,借力三冶等央企平台承接海外项目,承揽项目分包,带动工程出口。引进外贸代理企业,发展外贸服务业,支持企业“借船出海”,借助市外贸公司、鞍钢国贸等平台实现出口。引进高技术外资企业、海外配套企业,提升我区出口产品竞争力。支持企业进口高端设备、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确保“十四五”期间,我区占全市进出口份额稳中有升。
三、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外向型经济对立山发展拉动能力。主动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中蒙俄”“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拓中东、中南亚、非洲等高潜力市场,加强产业配套、科技合作、市场开拓、资源开发、基建建设等合作。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 加快建设美丽立山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努力让立山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
一、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减排主要污染物为主线,聚焦短板弱项,紧盯关键问题,查找存在不足,严格落实责任,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太平空气监测子站整改成果,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十四五”期间,PM2.5平均低于41微克/立方米。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南沙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到2025年,南沙河水质达到五类以上。开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建立土壤环境档案,持续推进土壤保护。
二、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共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秉持“低碳、循环、安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打造“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行业大循环”绿色发展格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巩固淘汰列入目录的落后产能成果,推动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努力形成污染治理由“末端削减”向“全面控制”转变。建立产业链条绿色设计,鼓励企业通过一体化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和清洁低碳技术改造技术,减少“三废”排放。
三、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和实施全民绿色低碳教育行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使用可再生能源、购买生态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绿色出行等生活习惯。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开创全民参与的“绿色+”时代。力争到2025年实现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在立山得到推行,全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明显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的习惯基本养成,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第八章 优化社会治理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主动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公共需求增长的新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推进平安立山、法治立山和信用立山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一、建设“平安立山”
确保政治经济安全。把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治本攻坚,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处置装备储备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民心网(8890民生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全面提升综合治理效能。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建立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工作机制,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土壤。
二、建设“法治立山”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决策程序。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和备案审查制度,严格落实备案报告制度。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与不定期专项清理相结合的长效清理机制。持续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全区行政执法行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实体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体化”公共法律中心,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站”服务质量,推行一社区一律师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民化。加强普法宣传。做好“八五”普法工作,加强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的学习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守法、用法意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三、建设“信用立山”
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诚信奖惩制度,搭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诚信企业”“诚信人物”“诚信群体”等评选,营造诚信消费环境。依法开展产权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和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建立制假售假、偷工减料、合同欺诈、逃废债务、价格欺诈、逃避税款、非法用工、无故拖欠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不良信用企业“黑名单”。充分发挥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短视频等各类传媒作用,加强诚信典型宣传和失信典型信息披露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体系。
第九章 建设宜居立山 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构建覆盖全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立和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积极推广、落实各类就业促进政策,强化就业兜底保障。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新业态下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有效改变有岗无人的现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和下岗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实名制管理,对贫困劳动力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实施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工程和失业保险援企稳岗补贴护航行动,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坚决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及时兑现首次创业场地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融资服务、政策落实等“一条龙”服务。“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2.1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计划指标之内。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区”
加速教育优质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软件、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目标,打造优质“教育强区”。通过新建一批项目、改造一批项目、谋划一批项目为发展优质教育提供硬件支撑。打造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和“智慧校园”建设,为发展优质教育提供软件支撑。到2025年实现名校群体效应、培养省级专家型校长3名、市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00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0名。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创新管理制度为核心,打通资源配置壁垒,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2年,打造“东南西北中”五个教育集团,通过红拖中小学提质改造,创立北部“教育名片”,到2025年,教育集团实现“名校集团化”向“集团名校化”转变,45人以上大班额全部消除。学前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高学前教育公办资源比例。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教育闲置资产整合利用,到2025年实现公办园率达到50%、普惠幼儿园率达到80%、“星级幼儿园”实现100%全覆盖,“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面解决。促进教育多元发展。树立大教育理念,以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励学校与体育学校、协会等合作推进武术、棋类等传统体育进校园。
专栏6“十四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鞍山雷锋礼乐教育小镇项目:河北闾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拟投资20亿元,建设鞍山雷锋礼乐教育小镇项目。项目占地约 500 亩,建筑面积不少于 50 万平方米。建设雷锋精神展馆、孙敬学堂、雷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商业综合体、雷锋社区五个板块。2.“十四五”期间新建学校项目:项目拟投资0.92亿元,新建东方学校和晨光小学两所学校教学楼,51中学和中华小学两所学校综合楼。3.“十四五”期间新建公办幼儿园:项目拟投资1亿元,新建公办幼儿园10所。4.“十四五”期间教学楼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拟投资1.5亿元,完成红拖中学、红拖小学、北星学校、朝阳小学、双山小学和二十七中学教学楼升级改造。5.“十四五”期间教学楼加固工程:项目拟投资0.12亿元,完成光明小学和五十一中学分校教学楼加固工程。6.“十四五”期间改造维修学校塑胶操场:项目拟投资0.5亿元。改造维修学校塑胶操场12块。7.立山区美育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拟投资0.2亿元,占地面积9万平。在14中农场建设立山区美育综合实践基地项目。8.体育类综合院校:项目拟投资0.3亿元,占地面积8968平。在老东方校舍引进体育类综合院校。 |
三、建设“健康立山”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解决居民认可度不高为导向,加速区人民医院等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步伐,坚持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结合原则,引入知名专家,推进医院品牌建设。构建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节点的医疗网络格局,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双山、灵山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特色中医药服务为纽带,开展中西医结合医联体协作服务。完善疾病防控体制机制。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原则,以建设独立的标准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建立符合立山实际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提高疾病综合监测、检验检测、风险评估和应急预警能力。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为疾病防控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智慧健康”建设,构建“10分钟健康服务圈”。将互联网云医院建设与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在辖区内部分医疗机构中建立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式信息管理“蓝卡”系统。实现互联网挂号预约、诊断、开药、配送,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上级医院双向转诊,检查诊断结果共享,为我区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程健康管理。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相关政策,按照政府责任分担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接工作,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落实最低缴费档次标准调整相关政策,为参加保险的贫困人员代缴全部养老保险费。完善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配合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落实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调整机制,建立工伤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到202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万人。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加快实现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强化经济困难家庭的医疗保障。增强拥军优属意识,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实现全民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发展,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统筹推进扶老、助残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体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完善巩固脱贫长效机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树立防返贫、防新贫发展理念,全力避免返贫和新增贫困拉低脱贫质量,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及“两公示一公告”程序,通过增加医疗报销比例、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帮扶就业、提高保障性住房、低保兜底等工作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建立相对贫困体制机制,对返贫风险的脱贫户、致贫风险的边缘户、生活困难的“相对贫困户”进行动态、精准识别,有针对性的实施动态帮扶。
五、建设智慧社区。
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紧抓老旧小区改造契机,破解城市内涝、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等城市顽疾,建设一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高标准示范社区办公场所。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实现社区从基础式改造到提升式改造的飞跃。到2025年,力争投资30亿元将区域内2000年以前建设房屋改造完毕,力争投资2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立山城区发展短板,高标社区建设率达到30%,普惠托幼中心、基本社区医疗覆盖率达到100%。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在社区努力形成一个系统(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两个支撑平台(8890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三项服务体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四级网格管理(市、区、街道、社区)的“智慧社区”模式。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打造“全国文明示范社区”。
专栏7“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鞍山市立山区“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项目拟投资30亿元,对2000年以前立山区建设的老旧小区全部进行改造。2.立山区西简易地区给水管线、燃气管线改造项目:项目拟投资0.2亿元,更换给水管线,长度3.1公里,燃气管线长度0.91公里,道路、绿化带恢复工程。3.孟深街东社区改造项目:项目拟投资1.17亿元,涉及拆迁居民682户,拆迁住宅房屋建筑面积34704.68万平方米,动迁地块面积30000平方米。列入辽宁省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4.新型社区经济综合体项目:项目拟投资4.5亿元,将为两小区进行基础维修,包括46栋居民楼和1座社区办事处,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占地面积约13万平。项目建成后,将以智慧社区服务模式进行后续管理和运营。5.立山大红旗、大乐屯周边基础设施改造配套项目:项目拟投资3.53亿元,新建、改造道路520062平方米,排水管线40094米,给水管线4900米,燃气工程4700米,供暖管线9400米,电力线路4700米,通讯线路4700米,土地平整53.98万平。 |
六、增强人民幸福感
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作为检验立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标准。推动新时代立山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立山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区人民。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有效就业和劳动报酬的合理增长,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深入学习刘娟、郭明义等鞍山劳模事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通过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实现全区人民共同富裕。以撤村进社区的方式,实现羊草庄村、陈家台村、西沙河村、灵山村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市、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增强失地农民的获得感。力争让立山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消费的底气足起来,“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推进落实重点项目,争取重大政策破题,明确职责、强化保障、重在落实。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的工作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运用市委工作法这套“方法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新时代立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过程,积极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大互动格局,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全区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实施“三个面向互动”工程
坚持以党建引领体制机制创新,以构建党委政府与企业互动、与群众互动、与基层互动“三个面向互动”工程方法论为工作指南,打造全员参与、全社会动员、全方位落实的大互动格局,畅通群众、企业、基层与党委政府的沟通渠道,切实提高党委政府服务水平。建立“三个面向互动”推进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为“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目标的扎实推进保驾护航。构建与企业互动体系。搭建政企交流平台,畅通企业需求上行渠道和政策落实下行途径。把领导干部到企业现场办公和向企业派驻信息员、“项目管家”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制度,形成稳定长效的帮扶机制。加速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真情实意坚定企业投资意愿,对企业实行稳定长效帮扶。构建与群众互动体系。充分发挥8890平台作用,完善“一中心”“四平台”“六站”建设,深入推动“三网融合”,加速形成由下至上问题收集和由上至下诉求办理双向互动机制。构建与基层互动体系。建立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推动上级与下级党组织在平等前提下互相监督。完善领导干部包保基层联系点制度,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帮助基层减轻负担、解决实际难题。
三、人才要素保障
深入实施“人口人才集聚”工程,把人才作为引领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大力引进科技型创业人才团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提升工程,加强基层教育、医疗、检测、项目服务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现有高技术人才和蓝领核心工人福利政策,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工种相对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制定实施好配套奖励政策、人才安居政策、项目扶持政策、引才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引才育才政策。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实施职称制度改革,落实《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抓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
四、项目要素保障
围绕本纲要确定的“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合理利用国有存量土地,完成开发区标准地建设,完善对南沙河、深沟寺鞍钢预留地块的空间整理计划。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适合立山经济特点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探索“金融+政府+项目”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撬动放大作用。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创新“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等融资方式,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做强政府“主平台”,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推进政银企有效互动。通过激活社资“主源头”,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通过争抢上资“主阵地”,积极做好符合国家政策项目的论证、谋划、包装、申报工作,力求“质量高”“速度快”,极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通过增强民企“主活力”,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融资服务。探索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我区项目建设解难助力,为我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评估监督保障
全面把握评估的原则和重点,立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科学的评估方法,认真组织“十四五”规划实施中各阶段的评估监督,将“十四五”规划的评估工作纳入到全区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推动规划更好实施。坚持前瞻思考,加强对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的研究。坚持各方协同、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工作取得预期成效。